网上有关“植物学:《植物的“智慧”》”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植物学:《植物的“智慧”》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智慧”这个词,形容植物真的是很奇妙。
最近在得到听了这本田牧歌老师解读的《植物的“智慧”》,内容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不像是科普文,更像是读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书。
植物没有大脑和中枢神经,不会像动物一样思考,为什么会有智慧?可是,植物遍布所有的环境,高山,陆地,海洋,荒漠,无处不在,是不是生存的“大智慧”?
书里面举了一些植物“智慧”的例子,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极端环境里,植物怎么生长?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真是叹为观止。
天太冷,有些植物可以给自己盖上被子,给叶片包裹上绒毛来保温,比如棉头风毛菊和雪绒花。不仅能保暖,还可以防止高海拔气度的紫外线灼烧。
风太大,植物可以给自己盖个温室,比如塔黄和天山雪莲,通过演化出巨大的花苞包裹整个花序,让花序在舒服的环境里发育。
还有干旱荒漠的骆驼刺,向下扎根到15米,根系发达。
还有更有意思的植物会在夏天会进入休眠期,等夏天过去再生长,比如阿尔泰独尾草。
热带地区的暴风雨天气,植物为了生长的稳定性,进化出了半根,就是像板子一样竖着扎进地面的根。
温热地区的奇特生态系统“红树林”是怎么发生的。红树林长在海边,要使用潮起潮落,为了适应被海水淹没以后的生长,演化出了特殊的呼吸跟,就是氧气储存技术,海水上涨时兜住一部分氧气,供自己呼吸。
植物除了能针对环境做出变化以外,对于生存这件事,植物的各个器官也使我很惊叹。
首先,有些植物的叶子除了承担自己的功能以外,还可以为生长繁衍服务。比如吊兰的叶子。吊兰的枝条末端,会长出小植株,几片叶子簇成一团,形状就是一个迷你小吊兰,移植到盆里,就是一株新的吊兰。没有经过开花结籽,就完成了繁殖。
还有植物的茎,有自我克隆的功能,比如土豆,它长在地下,是茎而不是根,根不会发芽也没有叶绿素。但是土豆放久了,土豆自己会长处芽儿,表皮会泛绿,那其实就是叶绿素。我想起我窗台发芽而姜,是不是也是这个说法呢?
更匪夷所思的应该是花。花承担着繁衍后代的使命。可是植物不能位移,那怎么完成这个工作呢?表示惊讶的是很多植物都是两性花,可以给自己授粉。但是问题来了,怎么避免近亲繁殖的问题,自花传粉呢?
首先是雌雄异株,分化出性别来。
有些植物可以用时间差,雌蕊和雄蕊不同时成熟,保证同一多花里的花粉不会授粉给自己。比如腊梅。
除了在时间上规避,还有空间上规避的,比如报春花,一种植株长很长的雌蕊,另一种植物长较短的雄蕊,一上一下的方位生长。
万一真的出现了自花传粉怎么办?自花不孕现象,比如向日葵。
等等有趣的指示解决,让我第一觉得植物学非常非常有意思。不仅仅是平时爱花爱草的有意思,而是和环境相处的有意思。
田牧歌老师的讲述也非常抑扬顿挫,可能说给小朋友听也是不错的选择。
准备去买个纸质版的书,据说里面有作者花费数十年时间拍摄的各种珍奇植物的。
有天在电梯里,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牵着爸爸的手,仰头问着:
——“爸爸,哪个国家的人最多?”
——“中国”。
——“那哪个国家的树最多呢?”
——“巴西。可能是巴西吧,我们可以搜一下。”
——“那哪个国家的狗最多呢?”
——“不知道,走吧,把帽子带好。”
——"嗯,那爸爸哪个国家的……"
小朋友大都这样,爆棚的精神活力,对周围一切都充满好奇。对他们而言,询问就是一种乐趣。纯真懵懂的眼睛收纳到的任何信息,都能在小脑袋里碰撞出千奇百怪的问题。有时候让人忍俊不禁,有时候让人心烦意乱,有时候让人哭笑不得。相对的,我们这些大人的好奇心却逐渐缩回到常识之内,在忙忙碌碌中变得平淡枯燥,刻意忽视中变得慵懒随意,偶尔的清醒时刻感受着一阵阵虚无。好像什么事都是完成就可,好像无论遇到什么都会兴趣索然。
有人说那是因为我们被磨平了棱角。也有道理,教学的目标就是让我们快速而又体系完整的掌握各种知识,至于否能引人入胜,激发兴趣就不是关键了。长久以来,我们已经适应了“题目都做对,原理无所谓”的模式,这种情况下,要消除我们对一些学科的隔阂感也逐渐变得不太可能。然而本书作者的目标就是要消除这种芥蒂,把枯燥乏味靠死记硬背才能掌握的植物学转变为充满乐趣的科普读物。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作者的答案是:让知识变得有趣。
什么是有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有趣——能引起人的好奇心或喜爱。有些靠近了,但还是觉得有点单薄,我更认同知乎李胜博从认知能力范畴做出的解释:
越靠近认知能力下限的事情,就会越让人觉得无聊。越接近认知能力上限的事情,则会越让人觉得有趣,甚至是兴奋。
对有趣粗糙的理解就是那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是那些开始不曾想到,但被解释之后又能够拍案叫绝的事情。
因而,有趣经常游离在我们的认知边界,并对我们原有认知进行拓展。做有趣的事情,不会让人觉得太难,它需要我们花一些时间、精力和头脑,然后收获到成长的喜悦。和有趣的人聊天,不会太肤浅,也不会过于深奥,而且还最终会让我们体会到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
那么书本达到有趣的目的了吗?可以看个例子。如果有人问你,你能区分出大树和小草吗?你一定会觉得他是在开玩笑,因为常识都知道,树和草是完全两码事儿嘛。然而事情并没那么简单,接下来继续提问,那你觉得香蕉“树”是树吗?
实际上香蕉树并不是树,而是一株巨大的草。因为植物学家把茎部肥大结实的木质化植物定义为树,而把没有木质化现象,有着柔软茎部的植物定义为草。作者告诉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实际西红柿和茄子也有木质化现象,所以它们严格意义上都属于树,只不过在寒冷的地方,它们还没来得及长成大树前就已经枯萎了,在温暖的热带地区,茄子和西红柿也能长成大树。意外吧?惊奇吧?有趣吧。而像竹子这种没有木质化但颈部坚韧的究竟该属于草还是树,植物学家们到现在都还没有统一意见。另外,书中还讨论了叶子为什么会枯萎?先有树还是先有草等等一系列的自然界小谜团,谜底是什么,还是大家自己去书中发现吧。
在零碎的时间里读读这类书籍,既简单,又舒适;解压的同时还能学到一些新鲜的知识,唤醒我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触发思考的乐趣;另外,和小朋友聊天的时候还能把前面那种统计类的问题引导成逻辑因果类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花儿会是红色的?为什么叶子大多是心形?为什么大树能长的那么高?互动之余还能顺带着培养逻辑思维。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事物总是均衡的:趣味性和逻辑严密性一般是对立的,碎片化阅读会和完整知识体系建立间也相互矛盾。有趣的同时,大脑却也容易忘记这些知识。以这本书为例,通读下来最容易提炼的,可能不是植物学框架,而是作者进行趣味化表达的方法。这是因为书中每一节的故事都比较短小,在容易阅读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结构松散,反观行文风格方面,书中每篇基本都遵守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意料之外的奇妙发现——进一步的科学探索和逻辑解释——切换视角思考和拟人化的总结”这样的规则,这种大量重复的行文规则反而易于提炼和归纳。
不过,我们也不一定要苛求自己必须从每本书都学到些什么。如果许久之后再回忆起这本书时,心头还能涌起一些温馨又愉快的印象,也不失为一次美好的经历。
关于“植物学:《植物的“智慧”》”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绮莲]投稿,不代表能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wtuny.cn/cshi/202501-133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能祥号的签约作者“绮莲”!
希望本篇文章《植物学:《植物的“智慧”》》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能祥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植物学:《植物的“智慧”》”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植物学:《植物的“智慧”》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