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中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魏军平,男,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门诊部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足病学组委员。专业特长: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肥胖症诊治。出诊时间:每周二上午专家门诊。
糖尿病按其临床表现,隶属于祖国医学中“消渴”范畴,但消渴并不等于糖尿病,因消渴的涵义较广,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尿崩症等有消渴症候,也属消渴之列。中医历代医家,在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中,对消渴病的病因,从宏观上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糖尿病的预防及临床实践上具有指导意义。
随着临证不断深入,中医理论日趋完善,从情志、饮食、劳伤、外感等方面认识病因,认识到阴虚与燥热是消渴病(糖尿病)的主旋律,两者互为因果,临床上表现出肺燥,胃热,肾虚的病理变化。主要病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禀赋不足,五脏柔弱
肾精虚亏:由于真阴虚亏,孤阴无依,不能管束,津液直输膀胱而致小便频数而量多,浑浊粘腻如脂膏, 尿有甜味。水谷精微不能充养肌肤,形体消瘦虚弱。消渴病其位在肾,其本为阴精亏虚。
肾气不足:消渴病基于肾阴亏虚,阴病及阳,而致肾气肾阳虚损,预示消渴病的发展加重。
阴竭阳亢:多因肾阴久亏,阴精耗损,虚火上炎,一发而不可制,火游于肺而上渴,火游于胃而中饥,火烁阴精,阳强无制,阴不内守,而小便浑浊如膏,真阴遂泄,而成下消。
气血皆虚:由于五脏失于肾精濡养而柔弱,气血皆虚, 外因六*乘虚而入,或饮食不节,或七情郁滞,或房劳失度等均可耗伤正气,病邪入侵,久滞化热,更耗阴伤气,阴愈虚而热愈盛,热愈盛而阴愈伤,导致恶性循环,终成消渴病。
中医十分注重“五脏皆弱者,善病消瘅”的理论,古代医家已认识到消渴病发病内因起主导作用,这与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糖尿病发病与遗传因素、免疫缺陷、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抵抗等内在因素同出一辙。
二、情志不调,郁久化火
上灼肺阴:肺为娇脏,五脏之华盖,其生理功能为敷布津液,通调水道。当燥热伤肺则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
下耗肾水:肝肾同源, 肝火亢盛,暗耗肾水。肾水被耗, 化源不足,水不能上承于肺,亦不能充养于胃,而致肺燥,胃热更甚。则出现口渴引饮无度,消谷易饥,小便浑如脂膏。
中伤胃阴:郁怒伤肝,肝火亢盛,胃火偏亢。脾本为胃行其津液,复因忧思伤脾,脾失健运,不能敷布津液,胃失濡养,燥热愈炽。
历代医家对消渴的发病,十分注重精神因素。认为七情所伤,肝气郁结,久郁化火伤阴,上耗肺津,中伤胃液,下损肾水为消渴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之一,这与现代医学有关心理应激状态下,可诱发糖尿病的观点颇有相似。紧张刺激可引起内分泌紊乱,促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与胰岛素相拮抗。研究进一步证实,当处于焦虑状态时,血浆胰岛素含量显著降低。可见,心理因素可促发糖尿病的发生,并使症状加重,与中医七情致病的理论颇为一致。
三、饮食不节,蕴热伤津
脾湿内蕴: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蕴,蕴久化热,胃火炽盛,热灼阴伤,胃阴不足,津不上承于肺,而致肺燥。
胃燥津伤:多因醇酒厚味不节,蕴热伤胃。水谷精微耗竭,不能充养肌肤,则形体日瘦。
二阳明燥实:由于饮食不节,而致胃与大肠实热燥结。胃热化燥伤津,而消谷善饥;大肠无津以润,则大肠热结,热结上蒸于胃腑,又加重胃中燥热。最终导致手足阳明,二阳热结,大便秘结不通。
可见,饮食不节可引起脾胃功能失常,肠胃燥结,是导致消渴的原因之一。现代医学认为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等饮食,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肥胖者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出现胰岛素抵抗,可诱发2型糖尿病。酗酒可致肝脏葡萄糖贮备能力降低,加重肝细胞损害,使糖尿病加重。现代医学的观点与中医的认识不谋而合,控制饮食成为防治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方法。
四、外感六*,化热伤阴
燥火伤肺:上焦心肺功能脆弱,外邪袭肺,肺气不宣,蕴而化热,热耗肺阴,或外感燥火,灼伤肺津,肺失治节,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于周身, 直趋膀胱, 出现口渴多饮,尿多而甜,导致消渴病。
肺胃燥热:外感六*之邪,化燥伤阴,热势弥漫,渴欲饮水而不能自禁,以渴饮为主,热邪仍在上焦。进一步发展,病邪由表入里,由卫分进入气分,出现口干舌燥,气短汗出,神疲乏力等肺胃热盛,耗伤气阴的证候。相当于糖尿病初期外感引发,病情加重。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病因的研究证实,部分患者病毒感染后,由于自身免疫反应,胰岛炎性病变,破坏胰岛细胞而发生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上常见感冒可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这与中医六*致病的理论对糖尿病病因认识是相同的。
五、劳逸失度,房劳伤肾
过劳伤神:过度劳累,以妄为常,则易耗脾气,健运失司,水谷精微无以濡养脏腑,生化无源,气血虚亏。津血同源,血虚津亏,五脏阴液不足,脾不为胃行其津液。胃津虚乏,则胃火亢盛,火灼津伤,而出现胃热、肺燥,消渴之症。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阴血暗耗,心神失养致消渴。
过逸伤气:贪图安逸,久卧少动,则脾气受伤,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津液运行阻滞,气血瘀滞,久郁化火,出现消渴。
房劳伤肾:房室无度,损伤肾元,尤其先天不足者,肾精耗竭,燥热内生。肾主一身之阴,肾阴亏虚,则心肝肺脾胃等脏腑阴液俱虚,阴虚燥热而消渴诸症丛生。
总之,消渴病之所以发生,不外乎先天不足,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外感六*,内伤七情等因素,耗伤肺胃肾之阴,导致阴虚燥热而发为消渴病。阴虚与燥热为其发病的主要机制,其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肾水虚竭,上不能济心火而烁肺,发为上消;中不能润泽脾胃,成为中消;下则肾火自亢,灼烁阴液,必为下消。了解发病原因,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消除影响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各种危险因素,有助于糖尿病的预防。(魏军平 林 兰)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阴虚燥热是传统观点中的消渴病的病机核心。其基本病理变化为阴液亏耗,燥热偏盛,两者常互为因果。燥热邪气必然灼伤津液,久则伤阴;阴虚(注:阴虚证是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候)不能制阳,虚热内生,则燥热更甚。两者相互作用,便形成恶性循环。虽然导致阴虚燥热的原因可有多种,但消渴一旦形成,则殊途同归。其中阴虚,包含肺胃阴津与肾之阴精虚损,其燥热,多属胃火实热,亦有阴虚火旺之存在。肺胃津伤,不能润泽,故有口渴而多饮,饮水自救之理。胃火炽盛,热结阳明(注:指胃热郁结在足部的阳明胃经。),火热消耗水谷精微,故消谷善饥,热结胃肠,耗伤津液,故大便燥结,水谷被热邪消耗,不养肌肉(注:指肌肉吸收不到营养。),故见消瘦。肾阴不足,气化无源,故失其职,开合失司,不能统摄,而尿频量多。所以,《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而已。”(注:虽然糖尿病分为上、中、下消,即肺燥、胃热、肾虚,但其原因是相互关联的,皆因肾阴虚、肺胃燥热引起。)因燥热邪气较易除,津液则易复,而阴则难复,若阴不恢复,则虚火又生,故当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诸脏同病,以肾为主
消渴病变所在脏腑以肺、胃、肾为主,可累及脾、肝,而以肾为关键。一旦发病,则肺、胃、肾三脏同时受累,互相影响。肺居上焦,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通调”是疏通调节之意。“水道”是指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途径。肺气能调节和维持水液代谢平衡,这种作用,叫做“通调水道”。由于肺有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因此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肺气宣发(注:宣发,就是使水液布散到周身,特别是到皮毛,由汗孔排泄。),可将津液输布全身,主肃降(注:使无用的水液下归于肾而输于膀胱,排出体外。)而将水液下输膀胱。如肺失通调之能,则肾无化源,胃失濡润。胃居中焦,若胃中有热,食入即化,不能化生津气,反助火热,则上灼肺津,下耗肾阴。而肾为先天之本,主水藏精,为一身阴气之根本,肾阴若充足,肺胃阴津虽受耗伤,尚可得肾阴之助。而肾阴不足,则必累及他脏,肺胃阴亏而不得补充。且肾阴不足,相火妄动(注:肾中之火,也即肾中真阳,也称相火,相火妄动是中医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肝肾阴虚,不能涵养寄居肝肾的阳火,导致相火冲逆上炎的病变),阴虚火旺,亦可上炎肺胃。肺、胃、肾三脏相互影响,终至肺燥、胃热、肾虚同时存在,故肾又居主要地位。所以《石室密录》说:“消渴之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皆肾水不足也。”强调了肾阴不足的重要性。
消渴病的脏腑病机除肺、胃、肾为主之外,脾与肝的病变也不容忽视。脾与消渴的关系在《内经》中已论及,后世也有不少医家认为脾脏病变是消渴的重要病机,如《证治要诀》即认为中消“缘脾经燥热”,李梃在《医学入门》中也强调脾气的重要性,谓“养脾则津液自生”。因脾位中焦,为气机枢纽,脾主运化(注:脾主运化就是将水谷消化成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到全身。这些功能需胃和小肠等的配合,但主要以脾为主。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水谷精微须经脾气散精,才能上输于肺(注:食物须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才能被消化。其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若脾气不足,水谷精微不能运化吸收,则肺肾阴气皆失其补充,故可致肺燥肾亏(注:肾亏是个很大的概念,包括多种不尽相同的病理情况。其中、肾精亏虚、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阴虚、肾阳虚等各自都包含着较为错综的病症特点。然综合而言,凡言肾亏,又都有一定的共性特点,这大致可归纳以下几点:大多属于比较严重的病理情况,且多为虚证,或为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中晚期表现。各脏腑疾病发展到后期,均可出现肾虚见症,故有“久病及肾”之说。)。又脾主肌肉,脾虚则肌肉失于濡养而见消瘦乏力。脾虚水湿不运,湿邪内生,湿郁则化热,湿热交阻,阻碍中焦气机升降,又可反过来损伤阴津的化生。临床所见,气阴两虚之证占相当部分,而其气虚又多属脾气虚见证,可见脾气虚在消渴病机中的确不可忽视。
肝主疏泄,以气为用。(注:人体的肝脏主要功能是保持全身气血的疏通畅达,如果肝的功能正常,人体的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和谐,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能维持正常工作。反之就会致病。)若情志所伤,多可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而化火。若火热炎上,则木火刑金(注:木性条达曲直,有生发之特点,而肝性柔和舒畅且主疏泄,又主升发之气,故肝属木;火为阳热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温煦作用,故心属火;金有清肃,收敛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肃降,故肺属金。木火,指“肝火”,金指肺。肝火过旺,可以耗伤肺金,引起肺病的加重,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消灼肺阴;若横逆克土(注:中医采用五行生克关系来阐明其脏腑的生病理机制时,认为木属肝胆,土属脾胃,木土之间存在着相克乘侮的制约关系。表现在生理上,肝木通过它的疏调作用对脾土起着调节其运化的功能。这一功能作用于脾胃的受纳、消化、吸收、气血生化、排泄的每一个过程,即是“木克土”的正常生理关系。脾之湿土必须得到条达活泼之性的肝木来加以制约,才不会阴凝板滞,才能正常的运化水谷,摄取精微。在病理上,肝脾两脏之间的这种相克关系失调。一者肝木亢盛之时,其本身已进入病理状态,即为“肝实”,“实则乘其所胜”。肝气横逆,就会对脾土进行伤害。二者脾土亏虚,“虚则所不胜乘之”,脾土之虚,不能胜任肝木的制约,招致肝木的损害,二者均为肝木乘侮脾土之病变,习惯上也称“木克土”,但它的含义是指病态而非生理的制约的关系,而抑木扶土和扶土抑木法是治疗这种病变的方法。),脾胃升降失常,胃火内升,则气阴被耗;肝郁化火日久,必损肝阴;乙癸同源(注:乙代指肝,癸代指肾。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以互相资生,因此,说它们同源,乙癸同源又称为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肝阴一伤,则肾阴不能自保,必耗及肾阴。肺、胃、肾被涉及,则发消渴。如《医宗金鉴》曰:“消渴证,厥阴之病。”《血证论》认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消渴病患者,有很多是因肝气郁滞,肝火上炎而引发的,临床以平肝疏肝法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
气阴两虚、阴阳俱衰
津可载气,阴津亏耗,无以载气,津耗则气散,故阴虚日久可致气伤。又消渴多有燥热邪气内生,燥热亢盛,既可伤阴津,也可耗散气。所以,消渴病多见气阴两虚。上焦气虚,则津失输布;中焦气虚,则津液不化;下焦气虚,则津液不固,故气虚反可加重阴津亏耗。气阴两虚,以消渴日久为多见,临床上气阴两虚为消渴中期的主要见证。
肾阴虚久,阳失化源,必损及肾阳,而致阴阳俱虚或肾阳衰微。亦可由气虚日久,耗及阳气,导致阳虚。阳虚则不能蒸腾津液,津液不复上升,直入下窍,故病益甚。阴阳俱虚者,多见于后期,以致病情日见复杂,变证丛生。
从上转下、病情加甚
根据许多临床积累观察,认为本病初期病机主要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病位在肺胃,虚实夹杂,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中期则以气阴两虚、瘀血阻络为主,病位主要在脾胃,以虚为主,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三多症状不显著,以口干、乏力、气短、神疲、消瘦为主,可有变证出现;后期则以肾阴肾阳俱虚,五脏皆损,痰湿瘀血阻滞经络,出现水肿、胸痹(注:主要症状是胸部闷痛。)、坏疽(注:坏疽就是死亡的肌肉
关于“中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彤子晨]投稿,不代表能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wtuny.cn/cshi/202501-134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能祥号的签约作者“彤子晨”!
希望本篇文章《中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的》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能祥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魏军平...